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国企创新的四类动力
国企创新的四类动力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多重竞争压力: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制造业重返美国本土的产业经济战略,“中国制造”的人力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新的核心竞争力亟待发掘。创新是引领国有制造业企业在新的环境下突出重围的最强动力,为制造业企业打开了新的契机。本研究重点针对制造行业的国有企业,总结出四种国有制造业企业创新动力。图1总结了这四种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一、 外部动力
  1. 政策环境,点燃创新热情
     当企业的创新已经不是个体行为,而是对政策的响应,对国家行业布局的支撑,那么这类创新的动力就可以总结为“响应政策动力机制”,见下页图2。
     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初期,政府的引导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各类限制和鼓励政策对国企的技术创新加以引导,政策干预的结果是在国企微观层面上创造出对政府主导的管理创新工作的持续响应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行为还将直接影响市场环境,市场的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压力与引力又将推动企业做出响应。可以说,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也是规范创新环境的主体。
     政府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定位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提供物质保障;通过财政拨款和税费政策为创新提供资金基础;通过法律条文为创新提供法律保护;通过市场约束为创新提供规范环境。同时,政府的工作还包括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来培养和吸引人才,以及鼓励创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2.市场引擎,助推创新行动
     对于上市的国有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和股东利益是它们创新的主要动力。市场竞争一方面促使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创新作为实现产品差异化和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其作用被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使得创新产品更容易被模仿和抄袭,导致创新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影响企业创新的动力,见图3。
     市场在制造业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定位是:创新环境的提供者;创新资源的配置者;创新动力的催生者;竞争活动的激发者。政府的扶持只作用于创新活动的初期,之后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而创新发生的场所是市场。所以,市场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会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而日渐凸显。
 
 
 
 
二、内部动力
  1. 内生裂变,孵化创新“后代”
     裂变型创新主要指的是孵化型裂变,它放大了母体企业的孵化效应,拓展了新创企业的创新空间,实现了母体企业与新创企业的双赢发展。其创业过程由“大型企业创业孵化——潜在创业者能力培养——创业者离职创建新企业”三个步骤组成,见图4。
     孵化型裂变创业的产生机制与传统的企业分裂不同。它不是双方矛盾激化导致的,而是母体公司和新创企业通过扶持、协同,进而达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结果。尽管孵化型裂变有可能导致母体企业的各类资源的外流,并且在未来市场中与母体发生竞争,但是这种创业活动总体来说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一方面这些新创企业可能成为专业化分工更细的上下游企业,为规模较为庞大的母体公司提供专业服务,有助于母体企业更好地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母体企业能够为新创企业提供小企业所不具备的资源和市场,帮助其健康发展。
     这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的国企当属海尔集团。海尔的经验可以表述为一句话,就是“企业功能平台化,组织运营微型化”。如果说过去海尔是一家封闭的企业,那么现在海尔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内部是平台主,平台上是小微企业,再上层是创客,投资资源、研发资源、模块资源连成大的生态。
  2. 内聚整合,串联创新链条
     与裂变型创新创业机制相对应的,是聚合型动力机制。创客公司通过入股、加盟等方式参与到大公司的业务链条当中,发挥大企业资源优势,利用小企业灵活、负担小、想法新的优势来提升母公司的创新能力,同时解决了小型创业企业抗风险能力低、资本风险高、受市场冲击大的问题,提升整个行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见上页图5。具体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推动国内和国际产业资源能力的横向整合,二是推动产业纵向整合。
     如双创成果与员工所在单位业务兼容,则由本单位根据项目成熟度予以持续支持,纳入正常的产业发展链条之中;如与本单位业务不兼容,则由母公司进行评估后依托创新基金进行融资支持,并由线下辅导平台提供产品化、产业化支持,当达到正常的产业化发展程度时,创新基金退出,产业成果纳入产业发展链条之中。
     李克强总理在视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时曾经指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鼓励跨单位联合‘双创’,对内培育创客团队和创客空间,工程师和工人能根据自己的创意改造生产线和产品;对外打造服务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全产业链‘双创’平台,创客们可以通过入股、技术加盟等,找到主人公的感觉。他们很有眼光。”从总理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到航天科工集团在带动社会创新,整合产业链条方面的成果。
     
三、国企创新动力存在的问题
  1.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内在基础动力不足
     从创新方面来看,新技术领域和传统的制造业领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前者是创新活动,后者是生产活动。从性质上说,创新是智力活动,生产是一种物理活动;从流程上讲,技术创新要的是创意性,而生产要的是一种标准化、流程化。技术创新靠的是人的智慧,生产活动靠的是机床、设备和劳动工具,人参与得越少越好;在成本控制上,技术创新往往需要持续的投入,而生产活动是控制成本;在机制上,创新活动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需要的是试错机制、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而生产活动就是控制缺陷和惩罚机制。因此,制造业企业总体上看开展创新的基础不足,利用双创转型升级的积累不够。
  2.创新风险抵抗力低造成内部动力不足
     国有经济在科技创新中一直是“领头羊”,不断发挥探路先锋的作用,在高投入、高风险的先导性、战略性领域承担必要的成本。这一方面为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带来了先发优势,另一方面也导致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创新风险。创新本来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这些制约因素束缚了企业的创新热情,降低了风险承担能力。■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