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数字经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数字经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蔡剑 朱岩
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成为全国两会的讨论焦点。国家要实现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决策者必须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作用规律,制定并实施推进产业整体进步的科学体系工程。企业要实现持续的经营绩效,不断夯实核心竞争力,管理者必须掌握数字经济中创造价值的方法,能够创造并善于运用科技创新成果赢得客户青睐。

什么样的创新模式适应数字经济产业特点?为什么成功的创新模式在不同企业中难以复制?企业创新如何避免陷入误区?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开放式创新?这些是创新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开放式创新在数字经济中势在必行
开放式创新早期起源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科技企业曾发现一个现象,研发团队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科层制管理难以提升创新效率,于是率先觉悟的企业开展了科研创新管理变革。这些跨国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或内部创新加速器,使创新生态系统化,创新基金分配给企业外部和内部具有突破性想法的工程师,鼓励其将奇思妙想的创意开发成产品和服务。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与传统的封闭创新相比,有价值的创意和技术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并且商业化,企业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

当时美国领先企业开始设立创新组织和活动,例如宝洁的Connect + Develop和GE的Fuse创新委员会、Google的创新大赛、宝马的创新实验室、IBM的InnovationJam、戴尔的IdeaStorm。这些组织机构一般向大学开放,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吸引创新人才和项目。第三方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也应运而生,创新奖励和众筹网站(例如InnoCentive)扩大了企业创新的边界,让更多想法和创意能够融入进来。技术开发者可以用网络开源工具上传他们的创作开放社区(如Apache,Linux,维基百科等)。
 
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互联网和数字科技产业大量运用开放式创新取得了爆发式的创新增长。开放式创新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产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将大学、设计公司、供应商,与全球集成商联系起来,形成了创新生态和技术共同体。企业与大学、风险资本、创新基金等在开放创新平台上合作和交易,过去地理上的产业生产集群升级为数字化的产业创新集群,过去科学实验室创造技术和专利的涓涓细流汇集成产业技术和产品的大江大河。

如今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在移动互联网和5G领域,华为大力投入建设开放的移动服务创新生态,以其“芯-端-云”技术体系为开发者提供系统赋能服务,包括支付、账户、云空间服务、AI机器学习、应用消息等通用服务。2021年3月华为应用市场AppGallery中获得带有HMS Core的应用数量增长188%,达到12万个,已拥有230万注册开发者,比去年增长77%,全球月活跃用户(MAU)量达5.3亿。在人工智能AI领域,微软、Facebook、Google等公司采取了互联网开放标准的方法。在数字媒体领域,字节跳动公司的今日头条从创立之时就建立了开放自媒体创作者模式,在2020年已通过认证的13万“行家”创作者,从个人品牌打造、流量和现金扶持、内容变现力提升各方面帮助其成长。
 
中国加快发展双循环经济格局,需要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开放式创新在数字经济中势在必行。随着价值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数字产权市场的形成,数据共享变得更加容易,更多参与者能够参与研发创新活动。未来价值互联网和智能技术能够对每家企业,每位人才,每个项目的数字资产创新价值进行评价,这让合作伙伴之间快速地分配研究创新工作,汇集创新结果,让开放式创新产生价值。

开放式创新的形成机制
德鲁克提出创新的本质应该是经济的和社会的。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改变制造产品和服务并将其推向市场的方式、以及改变消费者行为和价值来为客户提供价值,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和订单。经济发展是一个人才资本、技术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不断积累过程。经济发展是根据社会(制度范例)和技术(经济范例)的协调和不协调来加以解释的。基础性的科学技术创新决定着总的技术发展路线,能贯穿整个经济发挥扩散效果。经济周期的下降趋势中,技术经济范例的创新和生产潜力已被耗尽。在周期的这一阶段中,创新活动导致新的范例的发展和出现。当处于周期的谷底时,出现的技术与旧有的社会制度的不协调是显著的。接踵而来的是结构性调整危机,它包含社会的和制度的变化以及经济原动部门的更换。这就像是生物当中的突变现象。

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企业开放式创新是违反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动机的。也有学者认为开放式创新只是企业“偶尔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顺藤摸瓜,锦上添花”的狡猾投机。本文作者因在硅谷SUN公司从事Java核心技术标准研发的经历,當时认识到开放式创新是产业竞争合作中自然形成的明智策略。缺乏实际企业创新实践,难以真正理解科技体制机制,难免会误认为开放式创新是虚妄。
 
企业为了生存和创造更多盈利,即使是还没有得到确证的革新,也是必须加以试验的。然而,技术革新具有相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了确定这些革新究竟能否提升生产率,有必要在特定时间内只采用一项革新,在特定时间中其他条件不变。这种创新从微观上看是突变,而从宏观上看却是缓和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企业必然意识到产业中的竞争对手也有其技术革新路线。企业面对创新模式的选择,在封闭式创新情况下企业相互保密,各自进行封闭的技术革新和竞争。在开放式创新情况下企业相互公开协议,通过专利保护规则或技术标准联盟协调标准,最终实现市场价值的分享。

在特定的市场规则和经济体制中,企业会选择对自己成本更低和回报更大的策略。如果在一个缺乏创新规则的“黑暗森林”社会中,谁公开自己的技术革新就会第一个被对手消灭,企业必然选择封闭式创新。然而当企业投入大量资本和人力完成技术革新,其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却发现市场上出现各类不兼容的技术,客户对技术接受成本超过获得的方便,营销成本大幅上升。企業有两种有效策略。一种是增加研发力量大幅提升研发效能,以比所有竞争对手都快的方式占领市场,另一种是开放技术与其他企业技术兼容,降低客户的使用门槛。第一种策略要求企业将技术开放给大学和研发机构以降低自己培养研发人员成本,第二种策略要求企业将技术开放给关联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以利于形成兼容技术协议。

在一个有效竞争市场,企业运用开放式创新并不意味着对自身权利的放弃,而是意味者对各方参与者价值的承认。企业认识到只有整体市场的蛋糕变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在一个失效的混乱市场,企业运用开放式创新的意愿会大幅降低,甚至会谋求从竞争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搭便车。因此,开放式创新是经济体制和商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开放式创新的裂变模式和聚变模式
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通过新的组织结构和协同方法提升了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率。社会资本是人们将社会关系和信任转化成的价值积累。社会资本受到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强弱和成员互信凝聚力的影响。人们违反社会规范或者相互猜疑欺骗都会增加组织的协同代价,社会资本的积累速度变慢。人们遵守社会规范且信任团结会减低组织的协同代价,社会资本的积累速度更快。因此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组织为了降低协同代价需要建立人们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规范。社会网络中人们的信任程度、对规范行为的遵守程度、关系连接的紧密度都会影响社会资本。我们在研究Apache等开放源代码社区的时候发现,这些组织成员虽然很多素未谋面,但互联网社区中弥漫着浓厚的信任与合作的文化。特别是在这些开放式创新的组织中,社会资本能协调人们的行动、提高人们的时间价值并进一步增进其社会资本。

开放式创新以组织方式可分为裂变模式和聚变模式两种模式,以数字化程度可以分为数字资产在线服务和实体资产在场服务两类企业。裂变模式是创新知识产权从高科技源头流转到企业和市场。高科技公司,大学,科研机构等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开展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转化。例如硅谷的Google、Cisco、Intel等公司都是源自斯坦福大学和贝尔实验室的技术和专利。互联网上苹果、华为、亚马逊,也布局创新投资积极构建生态并成为开放式创新平台。价值裂变模式是支持内部人才和外部中小企业依托平台独特技术,商业模式,或者品牌等资源开放新产品和服务,从而快速将创新价值扩散。

图1 开放式创新的模式与分类

裂变模式要求核心的产品和业务分裂为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占领更细分市场。通过对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定价,以及对新团队的奖金股权激励和对开发者的销售分成激励形成爆炸性热销品。这就如同核裂变需要铀重金属被中子激发原子核产生链式反应。价值裂变模式需要投入多方面的关键资源,包括大量的潜在市场订单、优惠的价格策略、技术专利出让、人才供给、资本投入等等。由于资本激发形成技术增值,又吸引更多资本加入,价值裂变的效率远快于企业普通业务发展速度。

创新裂变模式的成功,企业必须具备四个核心要素:核心基础知识产权、市场营销价值定位、产业标准化能力、关键人才创新团队。开放式创新裂变模式的形成需要健全的市场机制,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市场渠道开放程度、产业技术开放程度、科研教育发展程度。
 
开放创新的聚变模式是微小的创新个体聚集并发生本质变化。聚变模式能够发挥人才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的协同效应以实现更高效能的价值创造。价值聚变模式发现和激发人的创新能量,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价值聚变如同太阳的核聚变反应,较轻的氘原子核融合而形成较重氦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中子。创新人才如同水分子中的重水分子,在思维和创意的自由碰撞中融合聚变,产生认知维度的迁移,新思想碰撞产生的主动信息如链式反应般激发更多人的认知阶跃,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和价值。在价值互联网的赋能下,人才能展现出不同凡响的聚变效应——摆脱常规的管控、中层的束缚,解决关键问题。价值互联网平台打开组织边界与知识边界,通过自激励方式实现高效的创新协同,创造高价值的创新成果。

创新聚变模式的基础是广大的社会创新者和科技人才。聚变模式的成功需要四个要素:数字产权认证机制、市场真实问题需求、人才社会网络组织、价值共享机制。实践中的创新个体能够以自发的创造力发现市场真实问题需求,以兴趣和利益建立人才社会网络组织。网络组织的自由传播力形成价值共享机制,促进互联网上技术知识以指数级方式高速流动。市场化的互动交易机制依据创新者自主的判断力开发并认证专利技术、源代码、商业秘密、数字通证等数字产权。这些数字产权得到社会网络的承认与信任,进一步转化为解决市场需求的自觉的行动力。

图2 开放式创新聚变与裂变模式的要素及作用机制

创新聚变模式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激发的协同创新,因而比创新裂变模式技术扩散具有更强的能力。科技创新的能力和体制创新的能力,其本质上都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社会资本。随着新的技术从众人的智慧汇集成数字资产和知识银行,市场中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连接被改变了,新的自发的制度从“异端”成为新的社会共同标准,这些行动打破了旧有的均衡。科技创新体系中,制度本身也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供给者。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被社会网络连接成为系统。这种体系化的创新增长进程改变了对服务的需求,形成了长期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非均衡,新的投资价值不断迸发出来。创新聚变所形成的巨大能量转化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共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实现产业竞争优势
为了帮助国家构建产业竞争优势,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互联网创新学科联合研究并建设开放式创新实验平台,组织跨学科的高端研发力量和社会创新力量帮助企业建设开放式创新体系,实现产业大规模开发高水平科技知识产权与数字资产,显著提升数字经济产业的创新能力。开放聚变式科技创新网络通过智能化的搜索、验证、操作和交流,发掘科技创新价值。企业能够高效率地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行联合研发创新,研发机构直接联通真实产业应用场景。通过智能算法对市场需求与技术偏好进行分析,企业获得高性价比的供应商和技术,科研机构能够设计真正个性化的高效技术与创新专利。

开放式创新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随着全球供应链整合和产业协同度提升,跨学科的研发和创新成为常态,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速度加快。价值互联网中多对多连接形成网络效应,促进了高校、产业、资本等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交易合作。其效率远高于传统的供应链和线下业务体系。企业通过对互联网上客户行为和意愿分析,发现客户价值需求,预测客户意愿,源源不断地捕捉并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机会。企业能够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提升创新效率。开放式创新聚变模式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强化产业研发创新的效能。企业从创意到销售的创新链条被大大缩短,在频繁的精益求精的测试和改进中,技术变革变得更加连续,这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不确定风险。企业在内部和外部知识网络中能够快速精准识别知识产权与行业专家,并通过区块链和数字产权系统开发和保护专利技术。企业采用智能系统能够实现更快地创新反馈迭代,更精确的实验,更多版本控制,推出新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大幅降低。

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开发数字知识产权的同时实现产业协同创新。价值互联网的改进区块链信任技术帮助对企业的专利、版权、商业秘密等进行数字产权确权保护。企业在开放式创新平台悬赏进行大规模创新问题挑战。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通过在专用网站上展示项目和专利来对接企业协同创新。智能搜索的IP区块链实时计算超过百万件各领域专家、学生、员工的创新作品与技术专利。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开发的IP和专利第一时间获得区块链存证保护,通过智能算法进行价值评价与信任评级。基于科学的创新数字资产拍卖算法机制,开放创新平台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创作大批高市场价值的产业科技专利、创意设计、技术工艺、数据算法等,并以智能算法进行产业需求与创新资源进行价值匹配。

开放式创新平台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中国产学研体系产业协同度低、核心技术转化率低、科研市场脱节、知识产权流失等问题。跨产业、跨地域、跨领域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形成价值互联网,联通产业创新需求与以清华大学为节点的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科技知识产权创新价值创造、发现、评价、使用、投资等全数字经济价值网。
 
在數字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普及的时代,开放式创新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通过将创新管理与数字科技的协同作用建立开放式创新模式,从而获得了更高的科技创新绩效。开放式创新正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改进,为产业确立数字化创新的公共基准,为经济提供持续不断的增长动能,将进一步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长足发展。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