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唯改革创新者胜
唯改革创新者胜
 
当前,经济竞争已前移到原始性创新阶段,原始性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成败的分水岭。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能源和环保科技等领域都出现了重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针对科技创新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全链创新。要全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二是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核心,但是光靠科技创新不行,必须要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这几个方面同步推进。三是全球创新。我们要站在全球的高度,用全球的视野来整合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项目和市场。放眼未来,无论是能源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如果没有将这三大创新引领战略融为一体,同步推进,过去“卡脖子”的问题,未来仍有可能继续“卡脖子”。当下,大力推动包括能源在内的各行业的全链创新和全球创新,更具现实意义。


全链创新:拒绝拖后腿

在三大创新引领战略中,全链创新是产业基础。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从2015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总是在质疑中屡创新高,让许多行业内外人士大跌眼镜,主要原因是大家始终对中国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存有疑问,甚至把新能源汽车与光伏产业进行类比分析。2018年如果产销突破100万辆,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非常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它代表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可以支撑起百万量级的规模。

其实,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势基本已经确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后,我们看到了政策频出,年度产销量目标不断被打破,即使其间出现“骗补事件”,也丝毫没有动摇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两大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和北汽新能源陆续登陆A股,我国政府多年来坚持的“纯电动”和“扶优扶强”战略初见成效。行业龙头对接资本市场后,将预示着行业开始进入淘汰赛阶段,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更有利于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燃料电池、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汽车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关注和支持。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程,也印证了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轨迹和全链创新战略。过去几年,充电设施“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直是行业争论的焦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各类充电桩达到45万个,车桩比约为3.8∶1。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公开指出:“充电基础设施仍然是我们发展的短板”。科技部前部长万刚过去也经常讲,“我是一条腿迈出去,另一条腿被扯在那里迈不出去。”如果按照2020年200万辆的年产销量和500万辆的保有量来看,未来几年市场对充电设施的需求量在百万级水平,并且经过前期的探索,充电设施建设的有效性将大大增加,充电设施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中国已在全球取得领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的《科学和工程指标》(2016)显示,2014年全球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额为2810亿美元,其中中国吸引的投资占31%,排名世界第一,其次是欧盟(17%)和美国(15%)。2018年年初,美国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发布了中国企业和投资者对海外低碳项目的投资报告称,中国是迄今为止全球清洁能源发展最大的力量,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寻求海外机会。根据初步统计,中国在2017年的大型国际清洁能源项目和收购交易规模累计超过440亿美元,2016年为320亿美元。

全球创新:迎来尖峰时刻

如今,“低碳经济”成为国际新热点。在气候变化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便在世界新一轮发展中占据先机。“十三五”期间,我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其中能源相关领域占到接近1/5。比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发展储能与分布式能源、建设高效智能电力系统等。

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前沿技术创新与高端产业创业相互促进,呈现一体化态势。科研组织国际化、网络化、一体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当今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日趋复杂,在能源、环保以及卫生与健康等领域开展国际大科学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已成为科研组织形式变化的重要趋势。“网络科研机构”大量涌现,促使科学组织结构从“科研实体”向“网络科研机构”过渡。创新全球化、网络化、多极化特征明显,研发组织模式向全球化和专业化发展,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1000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在海外开展研发。

全球创新无疑是三大创新战略中颇具前瞻性、操作性的举措。《“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主动融入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坚持把全球视野作为重要导向,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把科技创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同体,在更高水平上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提高在全球创新治理中的话语权。要求坚持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目前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已形成若干创新尖峰地区。全球七大知识创新尖峰地区包括波士顿、硅谷、伦敦地区、巴黎大区、苏黎世、东京、中关村;全球十大新经济创新尖峰地区包括硅谷、中关村、新竹、班加罗尔、以色列、128高速公路、M4高速公路、索菲亚、芬兰、深圳。

全球创新中心建设是响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动力、积极融于全球创新网络等要求,由来自中美和其他国家的近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政要和年轻的创业者发起成立。2015年9月30日,全球创新中心在美国硅谷举行启动仪式。2017年9月17日,全球创新中心中国总部启用仪式在北京怀柔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成功举办。全球创新中心作为国际科技合作重要平台和沟通对接渠道,致力于落实政府间的协议和共识,搭建政、产、学、研、金结合的开放式国际平台。从具体领域来看,全球创新中心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大数据、国际科技企业引进与并购等领域,高度重视环境与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很多科学家和企业家预计,下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会产生在能源领域、IT领域、智能制造领域、新材料领域、生物技术领域。其中最有可能的就是能源领域,因为从历史上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用煤炭取代木柴,第二次工业革命用石油取代煤炭,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可能会由一种新的能源取代现在的石油、煤炭。比尔·盖茨曾经预测,最有可能的一是太阳能,二是核能。人们可以把能源做成像笔记本电脑、手机一样,用户既是能源的消费者、需求者,又是能源的生产者、供应者,这样就能彻底解决人类社会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目前全球创新中心正在联合12名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获得者,计划联合成立一个世界新能源联合研发中心,致力于解决未来能源革命的问题。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